資產編號命名
「你說哪一台馬達?」
「在二樓車間後面,蓋了帆布放了幾個月沒用的那一台。」
「哦!知道了。」
在沒有系統的地方,這樣的溝通很常見,也很易懂。但要將資產紀錄到系統中,每個個體都需要一個唯一編號。
有個客戶正好著手在為即將導入系統的資產進行資料整理,發現過去他們都是以設備的類別作為設備的編號:
例如,有 幾十艘船,每艘上都有 6~10 部主機。平時溝通時會說是某某輪上的 2 號機,人能聽懂。但是,要放進系統就需要有個全域可通行的編號。
再者,設備其實是可以被拆卸維修後再上線使用,假設將 A 車間的 2 號泵浦變成 B 車間的 4 號泵浦,這樣設備的維護紀錄就大亂了。所以一般設備的代碼是跟著整個生命周期不會變動的。
資產代碼怎麼編比較好呢?基本上若公司內已經有一套大家熟悉的方式,那就不太需要額外去命名(因為也不太能變動)。可是,若目前沒有為重要的資產進行編碼,那麼我們可以先從識別一個資產有那些特性組成著手:
位置:國家,地點,建築物,樓層,房間,部門等。
用途類型:生產,開發,測試,研究,備品等。
設備類型:發動機,發電機,泵浦,空調裝置等
品牌/製造商以及供應商制訂的型號/版本
很多為超大型產業開發的系統,是把區域跟設備都視為同樣叫資產的樹狀結構,這可以因應超大型的場域結構(例如一座城市),但對大多企業來說操作起來會較麻煩。於是,我們把區域跟設備分為兩種資產類型,也就需要各別的進行編碼,這樣的好處是符合一般人直覺的習慣。
固定的空間或設施(建築)叫作「區域」,而可被安裝、搬遷、汰換的叫作「設備」。
設備會位於某個區域(空間或設施)中。在某些行業的實際應用中,區域也可以用部門的特性作為分類。
那怎麼為區域跟設備進行編碼呢?可以參考下列的原則:
邏輯結構:人員應能夠理解資產標籤所表示的含義,例如 PU-003 指Pump。雖然我們在每個區域跟設備內都還有類別這個參數可以標示資產的種類,但若能夠直接從資產的編號上就反應出資產的性質,會更輕鬆理解報表,且操作系統時可以更加直覺。
盡量一致的字元數以及位數長度:這有助於在系統中人眼快速的閱讀。
在系統中,區域的編碼會是一組資料結構樹,如:在台南廠區的 1 號建築的 2 樓實驗室,可標記為 TN1-B1-F2-Room4。
而設備的編碼會是另一組結構,如:有一台過濾器被編號為 Filt01,那麼這台過濾器被安裝在實驗室中,其資產顯示的完整路徑就會是TN1.B1.F2.Room4/Filt01。
再來是命名法則,公司應該建立名稱或是Description的欄位在全系統一致的規則。例如:名詞, 形容詞, 屬性, 標準值。
名詞:最通用的名稱,如:柴油主機、馬達、培林、軸承等。
形容詞:進一步修飾說明,如:真空式、離心式、電磁式、乾式、油式、直流、交流等。
屬性:該設備的技術規格,如:電壓、相位、承受範圍、轉速、馬力、流量等。
標準值:一般用來尺寸、重量等度量,或者行業特有的材積規範名稱,如:分、號數、182T Motor。
在資產跟備件上有清楚一致的命名規則,可以大幅簡化作業人員的流程、提高效率更避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