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檢是比維護觀念更古老的人類行為模式了,從古代就有打更的,每個時辰會報時跟提醒防盜防火。我們談定檢巡檢,可能最容易想到的是每天警察或鄰里巡守隊的簽到,每個社區大樓的保全也會安排巡查。這是屬於最基本的異常事件觀察。跟維護相關的比如電梯、消防、機電等設備,按照安全的規範,設備的廠商也都需要定期的檢查。
從完整的計劃性維護的角度來看,定檢的規劃與行為就比上述的複雜的多了。在計劃性維護的環節中,定檢是為了配合條件式維護的管理,為各別設備的不同量值設定需要紀錄的頻率,這些頻率形成的定檢的排程。當一個場域內設備眾多,每個設備又有許多故障模式以及相應的檢測指標,這些檢查的需求就會分散在所有的時間上。這時候排程的功能可能就會非常的複雜。除了一般每季、每月、每周、每天的特定時間,還可能有每個月第一個周三,每季第一個周未。排程還可能是根據固定間隔天數,甚至更複雜的條件(例如: 每隔12天,而且要跳過周未)。
因為同一個設備會有多項檢查值,分別有不同的周期,例如:每天要檢查五個站點、80個設備。每周要檢查八個站點、100個設備。每月、每季、每半年都不同。接著,同一個設備每周的定檢可能只要觀察溫度、壓力。但每月會需要進行紅外線或超聲波的檢測。每一季要抽取油料進行分析。這些不同項目的排列組合,就會讓定檢的排程行為變化萬千。很明顯的比傳統只要按照路線、打卡、觀察的保全巡邏情境要複雜的多。
但這些複雜的功能都發生在維護規劃的階段,也就是說在規劃時,系統可以讓我們把同一個頻率的定檢區域、設備、項目串成一個路徑,為每個路徑進行多個周期的排程設定。一線執行的人,就可以無需考慮這些複雜的變動周期,只要時間到按照定檢工單的tasks執行每一項檢測回報即可。
定檢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問題,或者說超前部署找到故障的前期跡象,定檢的結果就會觸發後續條件式維護的工作,完整的系統可以是自動化的透過觸發(trigger)機制產生維護的待辦工項。
手動的現況
先來看看當前大多數企業怎麼作的,你可能會有一張每日檢查表,在固定的時間事先安排好的巡查人員會拿著這一縲表單開始巡廠。有的時候,這張表上還標注了問題的周期,比如某些測試項目是每季才需要作的。至於今天出門是算日健檢、周健檢、還是月健檢,檢查的人員要自已記得。出去繞了一圈,可能在手機上拍了一些照片、錄音或錄影。紙本上抄寫了一些設備的量值。接著要去比對標準,再決定是不是要另外進行維護或維修的派工。
數位化的系統
而自動化的系統就是你手機上的APP會告知你每天的定檢排程、路徑以及檢測項目,甚至會提示所需要的工具或儀器。在作業的過程中,大多數的紀錄都可以在APP中操作,而APP可能還提供離線作業的能力,讓你在沒有訊號的地下室或機房也能使用。部份無法直接以APP紀錄的資訊例如紅外線照片、需要實驗室化驗分析的數值,可以之後再用網頁上傳。而最重要是當我們透過系統紀錄量值後,維護規劃設定的觸發條件(trigger)會自動判斷而產生後續的維護工單。
從上面描述中應該可以感覺到這兩種情境的工作差異。既然定檢可能是每天繁複的工作,那麼用一套好的系統方式來減少人力工時的浪費,累積的效益就很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