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檢頻率 Inspection Frequency

如何設計預防性維護檢查的頻率,可先參考P-F曲線的失效發展期(Failure Developing Period, FDP),失效發展期 FDP 是從檢測故障(系統或設備在給定參數內正常運行但有問題跡象)到實際發生故障的時間區間。

譬如:我們發現量測到 UPS 電池蓄電能力下降,但還能支撐數小時。一直下降到 F 點,充電數小時但幾分鐘就沒電了。為了能在兩次檢查間發現問題,且不錯過了 FDP 時間,通常會是設定以 FDP/2 或 FDP/3 的時間長度,作為定檢的頻率。

延伸閱讀:故障分析:P-F 曲線

之前我們提到過:FDP 的時間長度是受檢測方式所影響,越能從細微處發現設備異狀的檢測方式,就越能超前部署。但這還是沒能回答,FDP 到底是多長,也就無從得知 FDP/2 是多少。

或許,透過統計研究或經過實驗室壓測可以知道比較接近的數字,但這是原廠才適合進行的事,要自行收集大量數據不會是個好方法,因為:

  • 有的設備可能壽命很長,需要等待數年才得到一個結果,然後又要再等待數年才能驗證這個結果。

  • 設備不會只有一種故障模式,如果翻看一些複雜設備的手冊,有數十種到上百種的錯誤都很正常,而每種錯誤又會有不同的 FDP。

  • 設備會老化,在生命周期的前端與後端會呈現不同的 FDP 樣貌。

  • 當設備很多時,這樣的研究分析完全不符成本。

因此,我們能作的是:

  1. 若廠商有建議檢查周期,依照廠商的指示進行。

  2. 將不同設備的周期分類,以安排在不同的定檢路徑中排程進行。

  3. 若廠商沒有特別建議檢查周期,那麼依過去經驗或業界的通則猜測先行。

  4. 可長期觀察定檢的結果並嘗試修改區間,因為就算是原廠的建議值,在不同的地區,或不是同使用情境下也可能會有差異
    就像我們常聽到歐洲進口車不適應台灣的海島氣候,或者美國的大車不適合台灣的都市路況等等的例子。

最後,我們建議: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決定要怎麼做,而是透過系統的管理,不斷地在實踐中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