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選擇維護策略

一個設備可能會有多種維護策略

前文提過維護有計劃性跟非計劃性。計劃性維護有糾正性、預防性、基於條件的維護、預測性、規範性。這一篇我們來談談怎麼選?我們先來看看「糾正性」、「預防性」、「基於條件的維護」、「其它智能」(把預測性、規範性等更進階的分析都先歸到這裏)。

企業可能會有以下的選擇:*
1、糾正性(壞了再修)
2、糾正性+預防性
3、糾正性+預防性+基於條件的維護
4、糾正性+預防性+基於條件的維護+智能分析*

不論企業的維護策略成熟度到什麼等級,都還是會有糾正性或預防性的部份,因為越超前的維護策略需要越深的技術能力或成本,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設備都可以找到固定維護頻率的因子或相依的檢測條件。

那要如何決定維護策略?
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護概念是一個很好的方向。透過RCM七個問題步驟幫助釐清「設備-故障-維護策略」之間的關係,綜合考慮「成本、危害性、技術性、可偵測性」等因素來決定各別設備的維護策略。

計劃性維護的選擇策略 (Pyramius)

首先選擇從高失效影響性、高風險、高資產價值的設備開始。分析可偵測條件,與故障模式的關聯,以及發現跡象後可供維修的時間。綜合考慮分析成本、維護成本、停機成本、風險成本後決定對設備的監測投資與維護策略。但不論是條件式或更智能的方式(預測、規範),都可能有其極限。可能會找不到可以早期干預的偵測指標或技術方法,可能偵測時間點到設備失效的可維護期太短,或者變動性大,這時候超前部署會變的困難或不可行。若這是個重要的設備,那麼準備備援機(Redundancy)就可能是比較可行方案。也就是重要的設備也可能是以糾正性的維護策略。

針對運行時間與損耗、磨損有明顯關聯性的設備,線性指標就具有良好的偵測意義。可以用時間或定量的方式來進行零件或耗材的更換。

一個重要的觀念、不論是預測性、基於偵測條件、基於時間或用量的預防性、或者糾正性維護,都是針對故障模式,而非針對設備。換句話說一個設備會根據可能產生的故障模式不同而同時有多種維護策略的規劃。

另外還有一些非動態的設備無法以一般的偵測條件監控,例如可能會平均腐蝕的管道、船下的生鏽或附著生物、容器或壓力閥等。一些平常不會啟動的設備,只有在必要或意外的狀況下才會啟動,例如備品或是消防設備等HSE體系(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會需要進行RBI(Risk-Based Inspection)基於風險的檢查,針對故障機率(PoF)跟故障後果(CoF)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