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調度 Maintenance Schedule

Photo by Carlos Muza on Unsplash

維護調度 Maintenance Schedule

為什麼維護規劃(Plan)跟維護調度(Schedule)是分開的兩件事?計劃若已經設定了周期、規則、不能自動就排程執行嗎?

二戰美軍統帥艾森豪說:「在準備作戰時,發現計劃常常派不上用場,但還是不能不作計劃」。計劃是為了讓管理人員從過程中思考所有的風險與可能性,選擇相對正確的維護策略,或為各種意外準備預案。但是現場的實際狀況存在太多的變數,人力、庫存、工具、其它突發事件等,系統要提供強大的現場調度管理彈性,也就是工單管理中心,協助一線的管理人員可以依照現實的狀況安排人員與工作,並且在事情不按照計劃進行時,仍能提醒管理人員注意到全局的發展,不至於因為閃避突發事件就從此回不到原路,淪為打地鼠般的救火隊。

規劃與調度就像SOP與現場指揮管的關係,規劃是為了盡量在事前作到面面具到、全無遺漏。工單有明確的計劃、執行者才有據可行。調度就是臨場的指揮了,現場一定不會如計劃,物料可能不會準時到,人員會請假,其它各種臨時事件,施工時遇到麻煩造成的超時等。調度的主要任務就是:

  1. 管理累積工單(backlog)

  2. 安排事件優先權 (priority)

  3. 消化延遲工單(deferred)

  4. 最大化利用資源安排每日工作量

  5. 資源的調度,包含人員,機具,備品、耗材、協力廠商

  6. 消弭各種等待時間的浪費

只要不是非計劃性的緊急事件,在維護計劃的設計條件觸發產生工單後,都容許一定的維護前置時間。依設備與檢測方法,最短可能是數小時,最長可能有數個月。因此工單產生的當下不見得就會立刻執行,這就會產生積壓工單(backlog)。在一堆backlog中會因為風險值不同而有優先順序(priority),每個工單會有due day,各種因素又會造成工單的延遲(deferred)。當前所有已產生工單的積壓總量,就是接下來需要去消化的工作量(workload),在假設場域的可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計算出以下的幾條曲線:

  1. 每日新增工單時數

  2. 累積backlog總時數

  3. 每日可用總工時數

  4. Deferred 工單時數

  5. 最長Deferred工單時間

  6. 非計劃事件次數/總時數

從這些曲線中,企業可以知道:每天產生多少新工作(1)、到目前累積了多少工時需要去填補(2)、在不加班加資源的情況下,一天最完美可以完成多少(3)、已經有多少已經超時了(4)、最長的已經超時多久了(5)、又有多少不在計劃中的意外,打斷了你本來可以作安排工作的時間(6)。如果發現平均每天產生的工作時數大於可工作的總時數,那麼一定有事情錯了,因為積壓的只會越來越多,最終只能都草草的執行。


計劃性維護管理循環:

計劃性維護管理循環


有了以上的直觀數據,維護的工作就可以在規劃跟調度之間形成一個改善的循環。我們可以來檢討當backlog的曲線一直開放的成長,沒有收歛的跡象,那是因為工作計劃不當?還是因為資源不足?deferred的工單時數很多,是因為非計劃性的事件太多?還是因為priority有問題?系統要求deferred發生時要把原因紀錄下來,計劃的人才有依據可以判斷進而改善維護規劃。

前面談到了定檢抄值與觸發維護計劃工單,但是在一個場域中,各個設備的運作條件不同,依照時間或依照設備定檢條件會在不同的時間觸發維護工單。若每個維護工單都獨立執行,那只會更疲於奔命,反而增加了負擔。因此,在一些大型的場域中,我們可以將數個計劃性的維護工單,依照路線、時間、優先序、技術人員的餘裕、甚至零件或耗材的庫存量等因素都作為判斷的依據,人為決定要將哪些工單集合成一個維護任務執行,這可以更有效益的利用時間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