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性」、「維護」這兩個字都含著濃厚的管理意味,所以計劃性維護應是一套有規劃、有步驟、有驗收標準的管理方法。
系統平台只是輔助記錄與提醒,讓所有管理有一致性,而維護的制度應該是一個 PDCA 循環(循環式品質管理):針對品質,工作按規劃、執行、查核與行動來進行活動。維護管理經過循環優化可以讓所有人遵從,同時可作為新進人員的指引,而不只靠師徒相傳。
計劃性維護的兩大面向
計劃性維護(Planned Maintenance)工作可以分為兩個面向:
維護規劃(Maintenance Planning)
對預期的維護工作進行規劃計劃,指的是"該作什麼(What)"、"怎麼做(How)。包含了維護的工序步驟、項目清單、手冊、注意事項、前置事項、物料提領、安全查核、認證資格。維護調度(Maintenance Scheduling)
對維護計劃好的工作安排執行,指的是"什麼時候做(When)"、"誰來作(Who)"。包含觸發維護的條件、頻率的設計、路線、內外部資源安排、停機規劃與通知、派工到完成的監督,可能還會觸發採購的流程。
會如此區分是因為這兩種面向在企業內可能是不同專業、不同的部門與權責單位,這兩種面向的 KPI 及後續要增進與解決的問題也不同。
維護的規劃、執行
維護規劃:
是維護的規劃面,偏向技術性的問題。重點在每個單項設備的維護工作規範,計劃各種故障模式的應對方案、所以要對設備的技術性細節有較多的了解。正確的規範是為了讓人員把事情作對。從而減少用錯方法、錯漏步驟、缺少工具或料件的浪費。維護調度:
是維護的執行面,偏向運營面的問題。重點在現場的調度指揮,決定大量併發或突發事件的優先順序,所以是在管理人的事。計劃良好的排程,是為了讓人員在對的時間去作對的事。從而減少人員閒置或配置不均、工作沒人執行。或優先權重不分,大量的人自主選擇作急迫但不重要的事。
維護的效益:節省成本、減少浪費
企業運作的績效產生不外乎創造收入跟節省成本,資產維護作的好可以創造收入,但維護工作本身是在節省成本,也就是減少浪費。
維護系統與維護計劃做得好可以減少以下的浪費:
過度維護
無知的浪費
在維謢過程中進行不熟悉的嘗試
接手過程中的疏漏
感覺急迫但不重要的維護
路徑或時間的損失
不應該的延遲
這些浪費可以透過事先準備的維護計劃,與良好排程的維護調度,去避免以下狀況:
過度維護會發生在不確定設備的失效狀況(FPD),或設定錯誤的失效徵兆(Meter)。當然可以用更頻繁的保養來減少故障率,但相當可能將保養的周期提高 3 倍,卻只獲得從 85% 到 88% 的可靠度提升。也就是可能用 3 倍的成本換來不到 5% 的效率。
無知的浪費是我們不了解「檢查數值」、「保養」、「設備可靠性」之間的關係。設備商提供設備或元件,整合商或我們自已組合成整個生產系統,由我們操作維運。設備商提供的參數可以作為保養維修的依據,但是設備經過不同的整合在不同的場景下搭配使用,會有其它複雜的影響因子。
不了解這些因子,就不知道哪些是應該監控的數值以及如何調整。所以,我們要了解設備在「我們」的使用下的知識,並且記錄與分析。如果在維護過程中被迫進行不熟悉的嘗試,那是因為維護工作的規範不足,導致計畫與現場狀況不符,或故障模式不在預期之中。所以維護人員只能在當場做實驗,憑經驗並猜測,試看看能多快找到答案。
接手在維護工作中是不可免的,因為維運的工作可能是 7–24 的三班制。或是,在一個很大的專業範圍內要去處理不同機器。並不像開發專案一樣,可以只顧著自已手上的工作到完成。
因此,接手的人能多快搞清楚狀況?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事?有人作了什麼臨時處置?系統配置被調整了什麼?是非常重要的事。感覺急迫但卻不重要的維護,可能會佔用大量的維護工時,或排擠到其它重要但被乎略的工作。
路徑或時間安排的損失發生在對人員工作安排上,哪些是應該在被規劃在一次執行的工作?一次是多長的時間?這就含蓋了路徑與順序。
不當的安排,會讓人員浪費時間在路程上,或者要攜帶更多的工具與備品。時間的損失不可避免,因為總會有臨時的事件,但是透過維護計畫,我們可以規劃的更好。不應該的延遲在先前提過,經過計劃的延遲是可接受的,要管理與避免的是不受控的延遲,以及延遲後就被遺忘了的事件。
以上是目前已知的浪費,若有新的發現我們會再補充,如何避免浪費我們會在後續探討。